投资的公司是亏损,被投资公司是盈利。投资金额85万,现盈利10.5万,转让时帐务上如何处理、 投资公司和被投资公司分别怎么做?
雪中腊梅
于2018-03-07 14:14 发布 1145次浏览
- 送心意
王雁鸣老师
职称: 中级会计师
2018-03-07 14:19
您好,转让时,投资公司根据转让金额,借;现金或者银行存款,贷:长期股权投资(各明细科目),投资收益。被投资公司,收到受让方的资金时,借;现金或者银行存款,贷;其他应付款-股权转让款。支付给转让方时,借;其他应付款-股权转让款,贷:现金或者银行存款,再根据投资协议,股东会决议,工商变更信息,借;实收资本-转让方,贷:实收资本-受让方。
相关问题讨论
您好,转让时,投资公司根据转让金额,借;现金或者银行存款,贷:长期股权投资(各明细科目),投资收益。被投资公司,收到受让方的资金时,借;现金或者银行存款,贷;其他应付款-股权转让款。支付给转让方时,借;其他应付款-股权转让款,贷:现金或者银行存款,再根据投资协议,股东会决议,工商变更信息,借;实收资本-转让方,贷:实收资本-受让方。
2018-03-07 14:19:57
你好,同学。
你是否构成重大影响,对被投资企业
2020-05-08 15:50:14
是的,你姐对的,在你确定投资收益的时候,你要将这个部分的差额调整。
2020-02-14 22:52:11
固定分红本质是按借款处理,而不是投资分红处理。
相关的分红是通过相关的费用处理。
2019-09-17 20:10:50
核算使用的明细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损益调整
——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权益变动
1.“投资成本”明细科目的会计处理(调初始)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份额)
贷:银行存款等
营业外收入(差额)
【提示1】该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仅适用于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投资,对子公司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取得时不需要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商誉或应计入损益的金额体现在合并财务报表中)。
【提示2】投资方追加投资但仍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应当综合考虑与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相关的商誉或计入损益的金额。
2.“损益调整”明细科目的会计处理(调利润)
(1)核算前提(两个统一)
权益法下,是将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作为一个整体其所产生的损益,应当在一致的会计政策基础上确定,被投资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投资企业不同的,投资企业应当基于重要性原则,按照本企业的会计政策对被投资单位进行调整。另外,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采用的会计期间不同的,也应进行相关调整。
(2)完全权益法下投资收益代表的是被投资单位资产、负债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在未来期间通过经营产生的损益中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
投资收益的确认应以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即应按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后,再按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
①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调整后净利润×投资份额)
②借:投资收益(调整后净亏损×投资份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涉及的主要调整:
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额或摊销额、减值准备金额
a.调整被投资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折旧额或摊销额
c.按投资时被投资单位该存货的公允价值调整账面价值确定的存货销售成本,调整被投资单位净利润后,再按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
【提示1】只有销售出去的存货才影响营业成本进而影响利润,才需要进行调整。
【提示2】
a.无论公允价值高于还是低于账面价值,都需要对净损益调整;
b.无论被投资方实现盈利还是出现亏损,且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不同,都需要对净损益进行调整;
c.如果投资方无法合理取得被投资方各项可辨认净资产等的公允价值,则按照账面净利润确认投资收益;
d.在实务中,如果净利润无法调整或调整意义不大时,可以不调整;
e.如果考虑所得税,还需考虑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3)对于投资企业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应予以抵销。
【提示】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的界定:购入方作为存货,则指的是未将商品销售给第三方(非关联方企业);购入方作为非流动资产核算,则指的是未提取折旧或未摊销的部分。
2021-07-20 12:26:48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精选问题
获取全部相关问题信息
雪中腊梅 追问
2018-03-07 14:29
王雁鸣老师 解答
2018-03-07 14:34
雪中腊梅 追问
2018-03-07 14:40
王雁鸣老师 解答
2018-03-07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