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在很多企业当中,内控部门会设置在大财务部门的架构之下,由CFO统一领导。这二者之间的双向关联及影响极为密切:企业内部控制能够得以实现,需要各个部门提供准确又及时的信息,特别是需要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以货币为衡量单位的信息,并使用多种财务手段和技术进行分析管理。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力尤其明显。
相伴相生
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控制环境、控制活动与措施、风险识别和评估、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企业经营活动按照公司的政策和规定实施,防止经营风险与道德风险的发生,保护公司的资产,提高公司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至关重要。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周期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编制适合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合理地监督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内容,如财务、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程序,清晰地描述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部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利润最大化为管理目标,对企业内部发生的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该公司整体的管理水平。财务管理涵盖的内容广泛,凡是与资金有联系的企业活动都属于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通常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包括筹资、投资、股利分配、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完整贯穿了企业资金流动过程。财务管理活动主要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考核等内容。每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的情况,根据企业的目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方案,促进企业管理的顺利发展。
财务管理的工作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与企业内其他的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任何的经营活动都会产生相关的财务信息。而企业要保持正常的运转,就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财务管理中的筹资、营运资金的管理则主要负责为企业筹资资金。长期的资本投资与筹资过程,将对企业内部的现金持有量和固定资产的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约束着企业预算水平,并影响企业内部的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比例结构,反映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新产品的研发则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和竞争力,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企业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水平。
企业只有重视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双向协调,从制度建设、人员安排、体制完善、监管机制等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进行,及时遏制企业内部舞弊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提高企业会计质量。
内控的财务渗透
内控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决策的制定。在一些企业中,会计失真的现象较为严重,舞弊造假等不良事件也频繁发生,都严重影响着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如果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漏洞,或相关的工作人员不能完全落实管理制度,就为其他部门弄虚作假、侵犯企业财产提供了可乘之机。相反,如果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拿到准确、及时、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则能准确地分析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情况,为正确的财务决策提供合理的保障。
合理内控有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目前,许多企业的资金的流动性较低,周转周期长,存在高财务风险。企业制定正确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核查大客户的销售记录,检验会计处理的准确性,核对客户和供应商的信用记录,减少应收账款坏账的程度,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率,使得企业在对外从事业务时,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为企业打造良好的声誉与品牌,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内部控制的实施,督促每个层次的管理者完成自身的职责。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主要负责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合理处理企业内外部之间的关系,如发展良好的客户和具有较高信誉的供应商等。中层管理者处于高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之间,主要负责具体落实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目标,将目标分解并传递给基层的管理者,并监督相关项目的实施,及时向上级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权限较低,主要负责执行上级传达下来的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的业务。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特别是监督与反馈作用的发挥,能够加强对各个层次管理者执行工作的监督力度,打造和谐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企业信息
内控有利于整合企业的信息。现代企业要想实现成功经营,需要企业内各个部门的共同合作,如人事、生产、营销、财务、后勤等部门。虽然各个部门之间都有自身的运作系统与管理方式,但是各个部门的良好运作是企业整体实力增强的基础,每个部门业务的实施都离不开其他部门的支持,更是要以整个企业的大环境为背景。内部控制正是基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利用审计、统计、会计等专门的报告和结果作为基本工具,检查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绩效,防止舞弊、造假等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事件发生。在这个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无疑要将不同部门、不同的管理者之间的信息相融合,促进企业的信息整合程度,提高企业的整体意识,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与信息共享。
内控有利于快速有效地传达信息指令。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监督企业内部的运转情况。明确的工作指令与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员工有效执行企业的相关指令,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良好的沟通程序与沟通环境,能够保证外部信息能够第一时间在企业内部得到反映,能够保证上级信息能够准确快速地传达到下级员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
内控的财务痛点
一是财务管理制度制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货币资金管理、采购业务和成本控制三个方面,这一点在中小企业中体现尤其明显。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不相容岗位规则落实不够彻底,出现出纳人员接触会计账目的现象,审批人员审批力度落实不到位。授权审批制度存在缺陷,经常出现越权审批资金的现象,没有严格执行申请、审批、复合、业务办理的过程。会计人员没有及时核对当日的现金日记账和总账,更没有每天核对账面与库存现金的余额。在采购业务方面,没有专门设立采购部门,则更没有明确采购人员的请购权限,对于数量较大或者涉及金额较大的物资采购,应该采用集体审批制度。在成本控制方面,一些企业成本费用的增加幅度超过了收入的增加幅度,这不得不引起重视。中小企业每年的预测编制稍显简陋,缺乏一定的依据,存在着费用浪费的现象。
要解决如上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内部控制要涵盖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从基层的生产到企业的核心销售过程。其次,内部控制要重点关注财务管理内容,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地加以执行,结合企业实际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修改相应的制度。对重点岗位进行不相容职位分离控制,专门设立出纳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收付和管理,由专门的会计人员登记现金总账,出纳人员不能接触现金总账,由不同的人员管理现金与支票。建立采购申请制度,根据所需物资的数量已经相应的预算,经过上级部门的批准,进行采购。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定期地评估供应商的信用,确定合格的供应商清单,与供应商之间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保证交货的质量、数量以及时间。根据供应商的信用状况,及时调整供应商。严格落实成本费用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成本费用定额、决策和预算的授权审批,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应该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范围,实行“一审一批准为主,其他审批制度为辅”的方式,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制实际的成本费用预算表格。成本费用的预测应该具有严格的依据,预测方法应该合理,预测内容应该全面,依照严格的预测程序,按照每个费用的特点严格进行费用预算,合理编制企业内部的成本费用预测。
二是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一些企业并没有真正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只是将其看作一项事务性工作,没有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还存在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就上岗工作的现象,会计电算化的落实更是落后,财务工作人员基本停留在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上,数据分析能力薄弱,不利于帮助企业高层制度财务政策。员工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体,企业内部控制的成功与否,与员工的综合素质密不可分。这就要求企业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与服务素质,加强岗位轮换的频率。
内部控制历史源远流长,内部控制时序产生于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是企业资本化运作、规模化经营的成果,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内部控制呢?美国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内部控制是指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士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同时COSO还提出了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关联的要素,COSO提出的由“三个目标”“五大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的内部控制定义。但在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它是指企业为防范和化解风险,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而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在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组织机制、运用管理方法、实施操作程序与控制措施而形成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