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 资产类之流动资产
1、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科目本身倒是没有什么可探讨的,说白了就是企业口袋里的真金白银,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由于目前会计准则对库存现金的金额限制很严格,所以基本上都是银行存款。当然,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货币资金,还有其他货币资金,这个在范围和一些科目的处理上偶尔会存在争议。不管怎样,对于货币资金的认定把握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这些钱是企业随时可以用来支取的,货币资金也是公司资产中流动性最高的,是流动资产中的流动资产。
货币资金科目并不难理解,但是却也是在实务中有着明确的指导意义:①首先,货币资金的多少体现了企业的家底是否殷实,营运资金是否充足有保障,是否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②其次,企业货币资金累积的情况也体现了公司现金流的流转情况,如果剔除筹资和投资现金流的影响,那么货币资金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的真相。③最后,企业货币资金的累计情况甚至是企业收入回款和采购付款情况的直接体现,也就是体现出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这些逻辑勾稽关系,我们在后面会再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以前还曾经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那就是如果企业的货币资金非常充裕,那么就没有必要上市融资,也就没有上市的必要。这种说法最本质的错误就是误解了企业上市只是融资或者圈钱的目的,显然这样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相反,货币资金充裕的企业在很多层次上都说明企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盈利质量,这样的企业是更应该鼓励去上市,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的。
2、应收账款
这应该是资产负债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这在很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质量。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关注一个企业的盈利能力,那么就是看收入有多少能够实现多少利润,但是如果收入确实很多但是没有回款那么他的收入质量是比较差的,这也是我们关注的很重要的一个指标。
应收账款说白了就是企业挣得钱还有多少没有收回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然是落袋为安收回来的钱越多越好,但是在一个成熟的现代商业社会,商业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么企业也需要在商业政策下充分利用信用政策充分发展销售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企业的信用政策是稳定的并且应收账款是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那么这样的情况就是合理的经得起推敲的。
在实践中,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是我们需要对应收账款的情况引起足够重视的:①企业信用政策发生了大的变化,比如给客户提供了更加宽松的信用政策为了更好的产品销售,但是这在增加了销售的同时也增加企业对于应收账款回款以及管理的难度。②企业应收账款期末大幅增加,这有可能是企业信用政策放松导致,也有可能是赤裸裸的财务造假行为,毕竟没有现金流转的财务造假最简单当然也是最低级的。③企业应收账款大幅高于同行业的企业。其实某些行业的企业在期末应收账款金额较大是合理的,比如:企业销售存在季节性,每年第四季度是销售旺季来不及收款;公司客户是国企或者政府,回款有着固定的计划和节奏;公司采取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取,收入确认和付款的条件不一致等等。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情况严重背离行业基本水平,我们也是要重点关注的。
关于应收账款我们有几个指标是可以关注并帮助我们了解应收账款情况的:①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由于应收账款就是因为营业收入产生的,所以这个指标从勾稽关系上还是有指导意义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加那么应收账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增加是符合商业逻辑的。不过由于一个是时点数一个是期间数所以可比性并不是完全对应,只能是作为参考。②应收账款的账龄情况,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绝大部分(90%)以上都能够第二年收回,并且这样的情形每年是循环发生的,那么这样的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是可控的,盈利质量也是值得信赖的。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账龄较高,并且某些应收账款账龄逐年增加,那么就要好好考量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了。③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正是因为应收账款还没有实现落袋为安,未来是有可能收不到钱的,所以我们才根据会计审慎性原则进行坏账准备计提,而如果坏账计提政策存在较大差异,也需要重点关注。④此外,还有人关注应收账款和净资产或总资产的比例,这个指标个人觉得并没有太大意义甚至有时候还会有误导的作用,不建议使用。
3、应收票据
应收票据主要也是企业由于生产经营销售产品、提供劳务等获取的商业汇票,从这个意义上讲,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有相似之处。应收票据说白了,就是企业实现收入时允许对方以票据来代替现金进行结算,由于应收票据具有到期支付或者贴现率等原因,相对现金的便利还有些许的限制。不过,在商业成熟社会,商业票据应该会成为一种非常发达的支付手段。对于企业来说,既可以在实现收入时收到票据,也可以在进行支付时将票据背书转让作为支付手段,同时企业也可以自己申请票据作为支付手段。
商业票据作为企业商业行为的重要的支付手段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①企业申请商业票据需要向银行支付保证金,而保证金的比例多少不一,很多情况下不是100%,这就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杠杆的机会。②企业申请的商业票据是一个授信额度,企业可以在这个额度内无限的循环,这也可以增加企业资金运用的效率。
同时,我们在考量企业的应收票据问题时,有几个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一下:①如果企业的应收票据期末余额大幅增加,那么需要关注企业增加的原因是什么,是收款条件发生变化还是其他的原因。②企业应收票据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是不是与可比公司存在重大差异,这个道理与应收账款的类似。③票据结算由于不经过企业的现金账户,那么如果企业大量通过商业票据的方式进行结算,那么可能会使企业的经营现金流极度失真。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实务界的一些思考,比如在某些审计报告中已经开始尝试将票据结算进行还原来观察企业的现金流实际情况。关于这个问题,小兵后续专题也会专门研究这个问题。
4、预付账款/预收账款
预付账款这个科目就很好理解了,就是企业提前支付给别人的钱,这个钱主要就是在原材料采购的时候发生的,或者说最大的金额就在这里。这个很好理解,比如你要购买人家的产品,那么可能你需要支付一部分定金人家才可能开工生产,就好像你去家具城要订做一个书桌也要交定金是一个样子。与此相对应的一个科目就是预收账款,其实预收和预付的科目只是甲方和乙方不同角度的看法而已,既然你买东西要先交定金,那么企业要是销售产品也是可以先向客户收到钱的。
预付账款的金额大小或者变动趋势也体现出一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于上下游的控制力:①一个企业的预付账款金额很大,有可能是企业对于上游的控制力较弱,在原材料采购等方面没有绝对的市场优势。②一个企业的预付款期末金额突然增加很多,那么也有可能说明这个企业有可能是为了大量采购原材料,或者是为了降低原材料采购价格等原因而愿意付出更大的资金成本。③反之,预收账款金额较大则说明企业对于下游客户的控制力较强,如果企业在收入确认之前就收到了大部分的款项,那么企业的收入质量就会很高,应收账款就会相应降低。
从会计处理的角度简单说说一句:预付账款在材料到库之后是要作为采购成本入账最终体现为原材料的,在原材料到来之前这钱还是企业的钱,如果钱付了而最后原材料没有到,那么企业是可以打官司把钱追回来的,也就是这个原因,预付账款才是企业的资产。预收账款恰恰相反,预收账款在企业真正把产品发给客户确认收入之前,这钱尽管已经到账还不能算自己,同样企业收了钱没有干活人家也可以打官司追偿,所以在财务报表上列为负债。
5、其他应收款
这个科目说白了就是将一些游离于公司主营业务之外的资金往来的一些余额进行列示,正是因为这样,这个科目有点回收站的意思,也变得在实践中非常的敏感。
一句话,其他应收款就是别人欠企业的钱,且是与业务没有直接联系的资金往来,因为客户欠的钱是应收账款,而供应商欠的钱是预付账款。那么到底是谁欠企业的钱在这里列示呢,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具体的情形:
①股东资金占用,这是最常见的其他应收款的情形。这里也有两种典型的情况,一种是企业挣了钱入了帐股东拿走了,还有一种是企业花了成本卖了产品结果收入没入账直接进了大股东的口袋。前者比较好理解,后者说白了就是企业承担了种桃树管理的成本而大股东只是摘了桃子。这种情况应该是比较严重的一种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形,因而无论是在IPO上市还是在新三板挂牌都是不允许的,尤其是新三板注册制改革对很多问题宽容的背景下,对于这个问题设定了红线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②资金拆借。如果企业向金融机构借款是合理合法的,那么在科目上我们会记为短期或长期银行借款,那么如果是向非金融机构的企业甚至个人借款呢,那么只能是在其他应收款科目上体现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有非常古老的贷款通则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作为依据,尽管从规则上这样的事情是违规的是不能做的,不过实践中真要是做了那也是没辙,只是目的就是为了企业资金周转而不是什么赌博、洗钱之类的目的。当然,这个问题在IPO上市的时候也是需要彻底清理的并且律师要发表明确意见,在挂牌新三板的时候到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要进行详细核查并对相关风险进行重要提示。
③员工借款。这也是其他应收款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可能也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一种是企业为员工置业进行的借款补助,比如买房子没钱企业先给垫上;还有一种更加常见的就是员工的日常备用金,比如出差需要带现金,有时候见客户也需要带点现金备用等。如果是员工借款,那么需要有明确的依据并且要对真实性进行严格的核查,同时要关注员工备用金的余额是否合理。因为,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企业推迟员工报销而直接在备用金体现,从而少计成本或费用从而调整业绩的情形。
④其他情况。很多情况,企业也需要先付出现金,比如履约保证金、投标保证金等,都需要在什么业务都还没有开展的情况下就要先把钱拿出去,这时候的资金流转也需要在其他应收款来列示。
除非特殊情况,企业的其他应收款科目如果期末余额较大,那么都需要重点关注,一般都需要调查科目的明细情况甚至是流转的发生额情况,以核查这个科目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6、存货
存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会计科目,同时也是一个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接近因而比较熟悉的一个称呼。比如非常经典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某种意义上讲这余粮就是存货。再比如说,某个人向你借点饼干充饥,你可能说不好意思我也没有存货了,这个饼干就是你的存货。
存货,从简单的会计逻辑上来讲,就是企业拥有的一部分重要资产,这部分资产区别于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也区别于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一般情况下,从会计的角度存货分为: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发出商品。原材料就是企业购买的为了生产准备的原料,在产品就是还在生产线上的半成品,产成品就是已经加工完毕可以销售入库的商品,发出商品也叫在途商品就是已经发货但是需要客户验收之后才能确认收入的商品。同样,如果企业的收入确认政策是企业发出商品就可以确认收入,那么可能这个科目就没有了或者说余额很小。
如何判断企业存货余额是否合理,我们会看企业每年期末存货余额的变化是否合理以及企业存货余额以及占流动资产或净资产的比例与可比公司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如果想更好地从存货角度判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那么需要深入到存货的每个明细科目去核查存在以及变化的合理性:
①原材料,企业是不是比别的企业囤了更多的原材料,是为了应急还是为了更加优惠的价格,还是为了低买高卖做贸易挣钱。此外,很多企业都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那么多少销售就会多少生产然后根据生产计划再去采购原材料,那么这种情况下原材料余额与公司的销售水平会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当然这样的逻辑关系有一点特殊之处,那就是期末的存货余额是为了对应第二年的销售的,那么有时候用期末的原材料余额与第二年产品结转成本进行对照也有一定的考量价值。
②产成品,如果企业期末产成品余额较大,那么需要重点关注几个事项:企业的销售有着重要的季节性,来年的一季度是旺季需要提前备货;企业的产品已经存在积压销售不畅的情况。有时候,产成品期末余额可以跟企业的销售收入进行比对,如果期末余额占企业销售的比重很小,那么积压的风险相对小些。
③在产品和发出商品,这两个一般情况下余额都比较小,关注的风险也比较小。当然,某些行业下可能金额会比较大,比如:某些行业的产品生产周期会比较长,或者某些行业产品的运输时间比较长或者单一产品的价值比较高。
此外,在实践中关于存货还有两个核心的问题简单提一下:①存货跌价准备的问题,这个实务中有着成熟的操作,并且怎么进行存货跌价准备的测试大家也都专业,这里就不再说了。小兵只是要说明一点,存货跌价准备是不是该提有着严格的标准,具体提多少金额也有个标准,不要以为本来不该提的象征性提一点就是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了。②存货库龄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审计过程中会经常见到,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太多关注。其实,库龄的概念还是很重要的,这个跟应收账款的原因和逻辑类似。如果存货金额并不大,但是已经在仓库里好几年了而没有处置掉那么就会存在风险的。当然,存货跌价准备是可以解决这个库龄长的问题的,遗憾的是实践中并没有很多人这么考虑这么做。
资产负债表 资产类之非流动资产
1、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区分不在于是不是资产会动,而是在于资产在变现或损耗的便捷性,从会计的角度来讲,如果资产在一年以内不能被损耗或者变现那么就是流动资产,反之就是非流动资产。那么这里我们讲到的固定资产,就是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资产。知道了这个基本理念,我们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了:曾经有企业家问,我的汽车每天都在跑来跑去为什么就是固定资产而不是流动资产?
从某种意义上讲,固定资产应该是企业最重要也是构成比例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非流动资产了,固定资产的类型也非常丰富,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厂房或者办公楼的房产、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办公设备、研发设备等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资产,任何类型的企业应该都很难运行的,所以固定资产对于一个企业才会那么重要。
关于固定资产,我们有几个问题需要重点关注一下:
①尽管固定资产是企业非常重要甚至是最重要的资产,但是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固定资产的比例或者构成却有着非常大的差别。最常见的区别在于轻资产运行的公司和重资产运行的公司两种,那么这里的区分基本上就是以固定资产的构成作为标准的。此外,某些企业可能机器设备比较多(如传统制造行业)、有的可能是研发设备非常多(高科技企业),还有的可能是运输设备非常多(比如物流行业)。
②固定资产的明细和金额应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匹配,换句话说你用这么多的固定资产制造的产值是不是合理,有时候可能是产值对应的固定资产比例是非常不匹配的,这可能也会有问题。还有就是有的企业明明是高精尖的高科技企业,结果研发设备寥寥无几可能也不合理。
③固定资产的折旧政策也非常的关键。由于大部分企业固定资产的金额和比例都非常大,甚至高达几亿甚至几十亿,那么这些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化或者调整就有可能对公司的当期损益产生重大影响。会计准则是对每类资产约定一个折旧区间供参考,一般情况下,在企业上市过程中都会尽量使用比较严格的折旧政策以保证审慎性。此外,税法和会计注册准则对折旧时间的规定存在差异,这也有导致某些方面的数额不一致。
④在判断固定资产具体情况时,有时候单纯看财务报表的数值可能会失真,因为财务报表的数值是账面净值。而由于固定资产的特性,很多情况下净值差异很大的固定资产可能在产能或者工作效率上并不会有很大差异,甚至报废的设备还可以继续使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那就是五年的汽车和新买的汽车可能磨合好的汽车跑的更快。这就告诉我们,有时候固定资产净值小的企业产值高不一定就是不匹配的问题。
2、在建工程
如果说固定资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花八门的一个会计科目的话,那么在建工程一般情况下是一个非常干脆的科目,不会让人看着那么晕。说白了,在建工程就是正在建设中并没有完工的工程,这 工程当然并不一定就是单指盖房子,也有可能是安装设备或者工程扩建返修等。
在建工程这个科目虽然比较干脆,不过需要关注的问题还比较重要:
①在建工程的核算问题。在建工程在实践核算中打白条没有票的情况还是非常普遍的,这个倒也非常好理解:毕竟满世界的施工队和包工头,他们只要钱不要票甚至根本不知道发票是什么,企业为什么能够少缴税那么不开票最好。当然,企业为了购买价格更加低廉的建筑材料,也会有动力不开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企业在完工办理竣工手续以及相关产权证书的时候,如果发票少建筑物的造价低,那么有可能可以少交很多房产税之类的。尽管某个十几层的办公大楼造假几百万实在是有点开玩笑,不过某些地方通过找关系确实也就办下证来了。
②通过在建工程利润调节的问题。也就是因为上述所讲的在建工程核算的混乱,那么很多有着歪心眼的人就浑水摸鱼对这个科目打起了主意。最常见的就是把原材料采购以及相关费用的发票开成在建工程相关的发票,那么这样的话当期的成本以及费用就可以成功转移到资产类科目从而调节利润。这在以前是非常常见和隐蔽的一种业绩调整方式,后来严查在建工程科目之后,效果好了很多。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某个企业没什么大兴土木的动静结果在建工程账面余额还很大,那就需要重点关注了。
③在建工程转固的问题。我们以最常见的房产为例,在建工程办完竣工手续就是房产了,在建工程是不需要计提折旧的,而房产是需要计提折旧的。那么以前有些企业为了能够提升也就故意拖着不去办理竣工手续,在账上就一直挂着在建工程,就因为这个以前还有企业在市场山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了堵住这样的漏洞,规则进行了调整,在建工程只要达到了预计可使用状态就应该转入固定资产并且从下个月开始计提折旧。当然,规则尽管如此,到底谁来执行这样的监督和核查义务,其实很多情况下还是空白。
④在建工程转让的问题。固定资产可以转让很正常,在建工程是否可以转让呢?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转让这个确实是比较诡异,好好建设的房子或者安装的设备突然就卖掉了不符合常理,不过在一些资产重组中还是可以见到的。
最后,还有一点提醒,那就是机器设备的大修问题,这里涉及到比较典型的固定资产折旧问题,这里就不再详细论述了。原因就是:我们不涉及专业问题,只管胡说八道。
3、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也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产,其重要性有可能还要远远比固定资产之类的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价值,就如同我们以前经常看到的一句话:就算一夜之间全世界的可口可乐工厂都消失了,凭借可口可乐的品牌会同样在一夜之间全面重生。
总结起来,在实践中无形资产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无非是:商标、专利、土地、非专利技术(如软件着作权)等。商标是体现企业形象以及产品竞争力和差异度辨识度的重要标志,可口可乐的例子就可以证明商标的重要性。专利是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技术水平和价值的标志,自然也很重要,其实,其他类型的无形资产同样都很重要。这里特别要说明一点的是,一般情况下土地是无形资产而厂房是固定资产,这里可能有些初步接触的人会有所混淆。当然,在某些情况下土地会计入固定资产,这里就不再说明了。
关于无形资产,这里有几个典型的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①除了重要的无形资产土地之外,其实每个企业账上的无形资产金额都不会很大,可能占主要比重的会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软件。为什么,这里就是大家一直争论很大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问题。企业研发一个专利可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那么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将研发费用资本化形成专利的账面价值并在一定情况下摊销。这曾是被认为代表了会计学革命的一个制度,结果同时由于这个制度成为了调整业绩非常方便且非常隐蔽的一种手段而被残忍地叫停。如果研发费用没有资本化,那么无形资产的价值顶多也就那点专利证书的申请费了,一般企业也不会挂账,也就导致很多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就是零。
②接着上一个话题,就是由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没有多少钱,导致无形资产转让时定价依据很难确定。按照账面价值转,那几乎就等于是无偿转让,这肯定是不符合市场原则。那就评估呗,评估一共就三种方法,一种成本法一种市场可比法一种未来收益法。成本法就是刚才的问题肯定不合适,可比法要是还有一样的还叫专利的独特性吗?最后就剩下未来收益法,比如商标那可能这整个企业的销售都靠整个商标,肯定不能一个商标代表一个企业吧?所以很难抉择。实践中,如果是关联方之间的转让,基本上就是无偿转让。而如果真是市场行为,那可能就是双方约谈一个价格了,不过依据确实是不好找。
③商标对于一个企业很重要,并且很多企业以商标为核心设计出非常完美的整个VI系统,但是有些行业的企业可能并不是对商标很依赖,比如设计、园林、服务业等行业,可能更看重企业的资质和服务质量而没有消费业那么看重商标。
④当然还需要关注专利的合作开发、诉讼纠纷、许可使用等问题,尽管这些问题也都很重要很关键,不过由于不属于纯粹的财务问题,这里就不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