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成本?

2018-10-25 15:20 来源:网友分享
2310
如何确定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成本?将货物视同销售有几种情况,要满足以下八种情况才能取得视同销售的,至于计税成本,是计税价格里面的一种,这个是有一个公式的,根据这个公式去计算才能得出来,具体请看下文会计学堂小编的介绍!

如何确定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成本?

(一)将货物交付他人代销;

(二)销售代销货物;

(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四)将自产或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应税项目;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个体经营者;

(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如何确定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成本?

(七)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

据此,贵公司有符合视同销售的货物,在计算销项税额时,应按该产品的公允价格计算.如果没有销售额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纳税人有条例第七条所称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或者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一)按纳税人当月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二)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如何确定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成本?上文小编介绍了这个内容是如何处理的,以及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更多关于这个内容,敬请关注会计学堂的更新!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万元版发票最高限额是多少
    万元版发票最高限额是多少?按照企业增值税发票管理条例,企业开具的发票类型有很多种的,比如说万元版发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很多学员可能不是很清楚,作为企业开具的万元版发票上限是多少.根据小编老师的经验,企业收到的万元版发票最多不超过十万元,也就是说可以按照99999.99元来开具的.更多关于万元版发票开具的相关知识,欢迎来阅读下述文章学习.
    2024-11-21 8
  • 什么时候结转资产
    什么时候结转资产?根据小编老师多年的会计做账经验,结转其实就是一种财务术语的,在财务上的操作就是通过会计账户的余额转移的;从形式上来看,企业的结转资产主要会分为年度结转和月度结转两种的,只不过则是按照时间维度来结转的;小编老师建议你们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对此内容有兴趣的学员们都是可以来阅读下文,对你们学习肯定有所启发的.
    2024-11-22 7
相关问题
  • 如何确定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成本

    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确定: 1. 参考商品市场价格:参考当地相关商品的市场价格,确定货物的计税成本。 2. 参考成本价格:参考该货物的实际成本价格,确定货物的计税成本。 3. 参考账面价格:参考账面账据,确定货物的计税成本。 拓展知识:此外,在确定货物视同销售的计税成本时,还需要注意当地税务部门对该货物的相关规定,以便确定正确的计税成本。

  • 如何确定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组成计税价格

    http://www.docin.com/p-68939040.html 看看这里

  • 税法为什么要规定视同销售,如何理解视同销售货物和视同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

    假如大家都相互赠送,不收钱,那么税务局一分钱业务收不到了。

  • 2.税法为什么要规定“视同销售”,如何理解视同销售货物和视同销售服务、无形资产、不动产?

    一谈到“视同销售”这个税收概念,各位纳税人一定会想到增值税中视同销售相关规定。其实,“视同销售”不仅存在于增值税中,在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中也存在相关规定。近日,小编就将税法中有关“视同销售”的相关规定按税法进行梳理,汇总如下: 01、增值税视同销售相关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规定: 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视同销售货物: (一)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二)销售代销货物; (三)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市)的除外; (四)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五)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六)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七)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八)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在全面营改增以后,增值税视同销售从销售货物,又增加了视同销售服务、视同销售无形资产与不动产等方面,其规定如下: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第十四条规定,下列情形视同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 (一)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提供服务,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 (二)单位或者个人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无偿转让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但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除外。 (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02、企业所得税中的视同销售规定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根据《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第二条规定: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一)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 (二)用于交际应酬; (三)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 (四)用于股息分配; (五)用于对外捐赠; (六)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例,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31号)第七条规定: 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捐赠、赞助、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行为,应视同销售,于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或于实际取得利益权利时确认收入(或利润)的实现。 03、消费税中的视同销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纳税人生产的应税消费品,于纳税人销售时纳税。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不纳税;用于其他方面的,于移送使用时纳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条例第四条第一款所称用于其他方面,是指纳税人将自产自用应税消费品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机构、提供劳务、馈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方面。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的通知》(国税发〔1993〕156号)第三条第(六)款规定,纳税人用于换取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投资入股和抵偿债务等方面的应税消费品,应当以纳税人同类应税消费品的最高销售价格作为计税依据计算消费税。 04、土地增值税中的视同销售规定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的通知》(国税发〔2009〕91号)第十九条规定,非直接销售和自用房地产的收入确定: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发生所有权转移时应视同销售房地产,其收入按下列方法和顺序确认: 1.按本企业在同一地区、同一年度销售的同类房地产的平均价格确定; 2.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当年、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的部分房地产转为企业自用或用于出租等商业用途时,如果产权未发生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在税款清算时不列收入,不扣除相应的成本和费用。 05、资源税中的视同销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第六条规定,纳税人开采或者生产应税产品,自用于连续生产应税产品的,不缴纳资源税;自用于其他方面的,视同销售,依照本条例缴纳资源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申报的应税产品销售额明显偏低并且无正当理由的、有视同销售应税产品行为而无销售额的,除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一)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二)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三)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组成计税价格为: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2B成本利润率)÷(1-税率)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应税产品的实际生产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机关确定。

  • 一旦构成视同销售行为,应当如何确定计税依据?

    计税依据是用于计算税款金额的标准和准则,因此确定计税依据是确定税款金额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计税依据一般由以下两个方面组成:一是税收管理机关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要求纳税人报送的资料;二是纳税人根据法律法规要求,按照税务管理机关规定的格式和内容,准备的有关纳税的资料。 拓展知识:计税依据是税收管理的基础,它不仅是确定税款金额的依据,也是税务行政执法依据。因此,纳税人在确定计税依据时,除了要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外,还要做到准确、全面,以便规范纳税行为,更好地保障税收管理的正常运行。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