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性交易中的相关税费及处理

2019-05-08 11:09 来源:网友分享
1264
非货币性交易中的相关税费及处理,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使用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交易虽然具有商业实质,但没有货币收支。在此种情况下,其税费该如何处理呢。来看会计学堂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吧。

非货币性交易中的相关税费及处理

我单位与A单位有债务往来,A单位用车辆抵偿我单位债务,我单位以什么作为入帐依据?需交纳相关什么税费吗?同时我单位将该车辆连同一些机器设备,房屋,其他车辆与B单位进行非货币性交易,换入房屋、机器设备,交易过程中我单位涉及哪些税费,对方单位又涉及哪些税费,帐务如何处理?记帐依据是什么?

你单位取得A单位用于抵债的车辆,应凭其开具的普通发票入账。A单位涉及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双方都应按“产权转移书据”缴纳印花税,税率为万分之五。

你单位将上述抵债车辆连同机器设备、房屋等与B单位进行非货币性交易,你单位和B单位都应向对方开具销售发票,双方取得发票入账。在税务处理上,你单位和B单位双方都应将上述交易分为销售资产和购进资产两项业务来处理。具体涉及税种如下:换出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动产,如机器设备、车辆),涉及增值税,依据国税函发[1995]288号文、财税[2002]29号文的相关规定,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有形动产),售价超过原值的,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征收增值税,售价未超过原值的,免征增值税;但如果你单位取得上述抵债车辆后未使用直接换出的,应按适用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此外,涉及车辆交换的双方还应按“产权转移书据”缴纳印花税(税率为万分之五);换出房屋的,涉及到营业税(税率为5%)、土地增值税,印花税(产权转移书据)。

换入房屋的,涉及到契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契税暂行条例细则》第十条的规定,房屋交换,交换价格不相等的,由多交付货币、实物、无形资产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一方缴纳税款。交换价格相等的,免征契税。

非货币性交易确认的收入应并入收入总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货币性交易中的相关税费及处理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或只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其特征如下: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交易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交换的行为;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般不涉及货币性资产,但有时也可能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

非货币性交易中的相关税费及处理,非货币性交易的这种商业性质,因其换入与换出的资产不能可靠计量。 导致很多财会人员在帐务、税费上不知该如何处理。通过会计学堂本文的介绍,你明白了吗。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机关劳务派遣工资放哪里核算
    机关劳务派遣工资放哪里核算?根据小编老师的做账经验,作为劳务派遣员工的工资薪金费用,在会计处理上通常会有两种情况的;如果是机关的劳务派遣费用是属于支付方的,那么则是可以选择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的科目来核算的;如果是接受方,那么会计科目则是可以按照管理费用相关的会计科目来做,更多关于劳务派遣的会计知识欢迎大家来阅读下述文章学习.
    2024-11-15 12
  • 为什么核销坏账
    为什么核销坏账?通常来说,坏账指的就是企业当期无法收回来的账款,而在会计处理上针对坏账核销说的就是通过会计的手段对企业不能收回各种应收账款进行处理的.而对于企业来说核销坏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说真实反映财务状况、风险控制以及遵循会计准则的.小编老师将会通过下述文章对此各原因进行介绍,希望对你们学习此类知识有所启发的.
    2024-11-18 11
  • 折现率参考什么定
    折现率参考什么定?根据小编老师的理解,作为企业折现率的计算则是会以该资产的市场利率来为依据进行计算的,如果企业会计人员无法从市场获得折现率的话,那么则是可以使用替代率来计算的.今天,小编老师将会整理好关于折现率定义以及折现率的计算公式知识给大家,如果你们对此方面的知识有兴趣,都是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对你们学习肯定有所启发的.
    2024-11-24 3
相关问题
  • 非货币性交易中的相关税费及处理

    如果是换出方,换出资产的销项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换入资产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到底怎么处理

    有计入应交税费-销项税额的,有计入固定资产清理的

  •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换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支付的交易费用,和换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支付的相关税费在会计处理上一样吗?

    ,不一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进入成本,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则是记入投资收益

  • 老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权益性交易的 怎么处理?

    您好,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如果交换双方交换的资产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那么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处理。权益性交易指的是交换双方以股权作为支付对价的部分或全部。在此情况下,会计处理如下: - 按照公允价值确认交换涉及的各项非货币性资产; - 按照权益性交易的比例,将交换涉及的股权计入对方股东权益; - 如果涉及补价,补价部分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收入或费用。

  • 企业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哪些税呢?如何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您好,涉及增值税,印花税,增值税附加税,企业所得税。账务处理如下处理。 一、新准则下会计处理的会计计量的确认 新准则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计量且确认损益。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的计量。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且不确认损益。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 1、不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若以公允价值计价,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式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2、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若以公允价值计价,支付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式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收到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式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以公允阶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 (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2.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不论是否涉及补价,只要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相同,就一定会涉及损益的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视换出资产的类别不同而有所区别。 3.发生补价的,支付补价方和收到补价方应当分别情况处理: (1)支付补价方: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或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2)收到补价方:应当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三、以账面价值计量 1、不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若以账面价值计价,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涉及损益。公式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2、涉及补价的会计处理若以账面价值计价,支付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双方不确认损益。公式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相关税费;收到补价方,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不计算当期损益。公式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以账面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然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无论是否支付补价,均不确认损益。 2.发生补价的,支付补价方和收到补价方应当分别情况处理: (1)支付补价疗: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2)收到补价疗: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人多项资产的,在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时,应当分别按下列情况处理: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人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酝,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