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审计发展方向初步分析

2017-07-04 10:25 来源:网友分享
1449
就国有企业审计发展来说,政府的要求和期望是非常高的,这也促使国家审计机关需要跟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以下简称企业审计)的不断深化,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审计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使国家审计机关企业审计工作面临新的课题。企业审计要有所作为,就必须适应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明确企业审计今后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企业审计的新路。

一、企业审计的发展方向

(一)全面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有的经济责任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通过审计摸清企业家底,核实企业盈亏,揭示企业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促进企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时,还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正确履行工作职责。今后应按照“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方针,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要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推动企业审计工作。

经济责任审计要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的经济责任划分标准、科学评价体系,解决好经济责任确定和审计评价标准的难题。从整体把握审计结论的准确性、科学性。要按照“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运用多种审计评价方法相互印证审计结论。

(一)加大审计调查的力度

审计机关应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工作的中心,国有企业改革重点,经济运行中的难点,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选择审计调查项目,对审计调查中发现需审计机关处理的问题,可按正式审计项目的程序处理。这样可以抓住普遍性、规律性、典型性的问题查深查透,达到加大审计力度,强化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成效的目的。

(二)坚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而会计领域提供虚假信息的问题突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所以财务收支审计必须查实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评价经济责任,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现在企业审计实际任务由原来传统的查错纠弊的财务收支审计转向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的真实性审计。本人认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企业审计仍应坚持以真实性审计为基础。

(三)推动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

经济效益审计,是深化企业审计的重要举措和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要依据。当前可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问题,为更好地评价企业法定代表人经济责任和各级党委、政府指导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

现阶段经济效益审计可对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测试,进行定量考核,全面评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剖析重点环节与问题,充分揭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深层次问题和原因。随着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经验的丰富和审计理论的提高,应向绩效审计方向发展。

二、审计机关适应企业审计发展应做的工作

(一)修改完善审计法、审计准则、审计操作指南1、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向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转变。企业审计作为政府监督、管理企业的工具,要对企业的经济运营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和管理。入世后,我国经济中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数量上有所减少,审计机关的审计对象也相应减少。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存有大量国有资产,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下列企业,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一)国有资本占企业资本总额的50%以上的企业;(二)国有资本占企业资本总额的比例不足50%,但是国有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企业”,审计机关则无权监督。因此,建议在适当时机应修改审计法实施条例,或按照审计法的规定由国务院单独作出对非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资产进行适当形式的审计监督的规定,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2、企业财务审计操作指南,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事专门的审计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行政规章的法律效力,对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缺乏强制性,即使审计人员按此审计指南操作发生行政诉讼,也缺少法律依据,因此,企业财务审计操作指南应尽快修改为专业审计准则。

(二)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范围

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绝大多数企业都加快了信息化建设步伐,国有企业会计核算普遍实现了电算化,而且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会计信息越来越复杂。审计机关应加大对计算机应用的重视程度,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会计资料转换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利用数据库知识,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检索、取证、复核,最终撰写审计报告,草拟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

(三)研究推广审计抽样理论

针对企业规模扩大、独立核算部门众多、会计信息复杂的特点,要吸收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思想,充分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及其他自然科学的若干方法,加强数理统计和抽样审计的研究推广工作,使企业审计的抽样技术有科学的理论依据指导审计人员的抽样审计,这样既减少审计工作量,又可避免审计风险。

(四)建立完善审计对象数据库

针对企业审计对象的资产量比较大,组织结构复杂,变化频繁的特点,要加强对审计对象的管理,建立科学、完善的审计对象资料库。应把各企业的内控制度、生产经营情况、会计报表、社会审计报告和审计机关审计结果等有关资料运用计算机建立数据库,随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定期分析企业资料,找准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失控点,为确定审计工作范围和重点服务。

(五)重视对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利用

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审计成果。大型的企业集团一般都有比较强的内部审计力量,对其下属单位经营活动进行检查、规范;社会审计随着风险意识的增强,执业质量不断提高,审计出的问题大部分能够准确披露。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审计成果,找准审计的重点和切入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济责任审计,党委、政府交办事项越来越多。这些工作时间紧、要求高,加之企业资产规模大、层次多、分布广、审计难度大,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过重的矛盾比较突出,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完成。实际工作中企业集团本部和重点问题由审计机关直接审计,集团下属的单位可以由集团内审力量完成,必要时委托社会审计人员完成需评估、鉴证的事项和查证工作。对他们的工作可以先分类抽查,确认后利用。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主导和对社会审计执业质量的监督,逐步形成社会审计监督企业、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的监督链,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审计的作用,审计机关才能集中企业审计的力量,确保“突出重点”。

(六)与有关部门联合查处大案要案

国有企业违法违纪问题中大案要案大量增加。许多企业领导贪污腐化,大肆侵吞国有资产、甚至将巨额国有资产转移到国外,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手段极其隐蔽。审计机关受到审计手段的限制很难查实,甚至在查证过程中打草惊蛇,丧失时机。审计机关应与纪检、公安、司法部门联合协作,借助他们的查证手段查实企业领导人员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问题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