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给出了3800亿元的减税大礼包。
这是在一季度降费2000亿元的基础上,给予各类市场主体的大福利。李克强总理表示:“许多国家都在酝酿出台减税措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我们要有‘抢跑’意识,用实际举措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抓紧把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提振国家竞争力,领跑全球市场的应有之义。简言之,减税降费是送给企业的礼包和福利,既要让企业有获得感,也要成为制度性红利。
很多国家都在减税降费,但效率和力度莫若中国。以美国政府为例,特朗普频遭内政挫折,其宏大的减税计划至今尚未着落,特朗普式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停留在口头上。在中国,2014、2015两年,减税降费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均超过1000亿元;2016年,通过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全年降低企业税负5700多亿元,并且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
尽管如此,由于税制设计还不尽如人意,各类行政性收费项目还不够精简,加之地方执行力有限,数千亿的减税降费撒到整个市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难免不如预计。一些知名企业还发出了负担依然很重的声音。
正因为如此,减税降费依然会是中国的施政重点,可以说将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
降费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时代大家的共识。从各级权力部门消、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收费和基金,到普通民众社保费的降低,都在形成有意识的集体亲商环境。同时,中国社会也在进行优化财税体制机制的改革,促使权力主导的税费合一体制向法治规范和契合市场规则的公平税负方向转变。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减税的亮点在于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即7月1日起,将增值税税率由四档减至17%、11%和6%三档,取消13%这一档税率;将农产品、天然气等增值税税率从13%降至11%。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购入农产品维持原扣除力度不变,避免因进项抵扣减少而增加税负。减法加法同时做,使包括粮食、食用植物油、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图书、报纸、杂志、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等项目所涉及市场主体能够有实实在在的减负获得感。
上述项目多是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需品,以及涉农项目。给予市场主体的减税优惠既可以传导至市场终端的公众,亦可体现政策面对涉农企业的一贯关怀。
这也凸显减税降费福利施政的原则,多向实体经济、小微涉农以及和民生关切紧密的市场倾斜。这也算是定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前两年定向的货币政策一样,折射政策面精准关切实体的苦心。
宏观经济不能靠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去支撑,这不可持续;也不能依赖垄断产业和极少数巨无霸市场主体。中国宏观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而且是和新市场、新技术对标的实体经济。因而,多种所有制下的市场主体要相互渗透和充分竞争;新兴业态下的共享经济新模式也要互联互通。既要成为传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又要变成“两创”的产业孵化器。减税降费鼓励的是上述市场主体,而非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楼市和空手套白狼的投机者。
第一季度的成绩单不错,经济增长速度为6.9%。这其中就有减税降费的成果。但是,稳增长的动力源中,消费市场虽然成为主动力,贡献率占近八成,但是来自楼市的消费刺激也占了很大比例。因而,实现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稳增长,还需要实体经济更好更强。
让实体经济更强大,除了给楼市降去虚火,给资本市场戴上监管“笼头”,更重要的是让实体经济沉下心来做实体,让各路资本放下心来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就此而言,楼市调控也好,减税降费也罢,还是处于政策性施惠——“授之于鱼”的初级福利阶段。就长期而言,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形成符合法治规范和市场诉求的制度性,才是“授之于渔”的市场红利。
由此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