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负债如何确定

2020-01-03 12:22 来源:网友分享
2486
递延所得税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都比较陌生,但是作为财务人员却是见得不少,那么您是否知道递延所得税负债如何确定呢?如果您对此也不是非常清楚,不妨跟我们会计学堂小编一起来看看相关解答,相信会对您有所帮助.

递延所得税负债如何确定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付所得税的金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主要指什么?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主要账务处理.

贷记本科目

(一)企业在确认相关资产、负债时,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二)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大于本科目余额的,借记"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小于本科目余额的,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三)、本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余额.

2006年新的会计准则中,将原有的"递延税款"科目,更名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负债如何确定

如何计算递延所得税负债?

递延所得税的计算公式:

递延所得税=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增加

或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未来预计可以用来抵税的资产,递延所得税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产生递延税款.

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付所得税的金额.

例如:假设公司除受赠所得外其他的生产经营所得会计利润每年均为100万元,受赠所得为200万元,符合税法规定按5年征税.不考虑其他事项,就捐赠来说,捐赠当年会计上计入营业外收入,所得税费用是按会计利润计算的,所以这部分捐赠所得的营业外收入包含在会计利润中,所以,当年的所得税费用应当包括捐赠所得应计的所得税.税法上对于符合条件的能够按5年征税,所以,当年计入应纳税得额的不过1/5,所以,对于另外的4/5形成了暂时性差异,应当计入递延所得税负债,会计处理应当是:

受赠当年:

借:所得税费用75(100×25%+200×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5(200×1/5×25%+100×25% )

递延所得税负债40(200×4/5×25%)

以后四年,每年会计处理应当是:

借:所得税费用25(100×25% )

递延所得税负债10(200×1/5×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35(200×1/5×25%+100×25%)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怎么区分?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都是因为"税会差异引起的.二者的区分我一般是这么做的:

1、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属于资产类科目,表示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递延所得税负债是负债类科目,表示未能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简单总结:现在不让扣,以后让扣是资产;现在暂时不交,以后要交,是负债).例如,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税法让不让扣除计提的准备金,但是实际发生时可以扣除.表示现在不让扣,未来可以扣,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形成一项资产.又例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税法按取得时成本确认计税基础,不承认公允价变动,但未来处置时是要多交税的,表示现在暂时不交,以后要交,经济利益很多能流出企业,形成负债.

2、另外一个角度.背口决:(1)资产账面<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资产账面>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2)负债账面>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账面>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备注,计税基础是税法口径,账面价值是会计口径.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如何确定的相关内容,相信您通过阅读本文已经知道答案了.如果您还希望了解更多相关的会计知识,欢迎您随时登陆我们会计学堂网站相关栏目,也可以跟我们的在线老会计进行互动.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问题
  • 如何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借贷方向?

    你好,递延所得税资产是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比如期初余额是20万,期末余额是25,那么本期就是借方发生额5万;递延所得税负债是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比如期初余额是10万,期末余额是8万,那么本期也是借方发生2万;可以通过划丁字账的方式来解决;

  • 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怎么确定划分,会计处理方法?分录如何做?

    您好,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请参考如下的例子,谢谢。 先说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案例:2010年初生产设备账面价值 10万元,企业预计设备寿命1年,税法规定预计寿命2年, 收入20万元,税率25%。(不考虑近期的小微税收优惠问题) 那么 2010年 企业真实利润是 收入-成本 20-10=10万,(设备1年就报废了嘛,所以成本是10万) 2010年 按税法当期的应纳税利润是 收入-成本 20-5=15万 (设备能用2年,所以年成本就是5万了), 那么税务局就暂时多收了你 (15-10)*25%=1.25万的税, 税局收税为 15*25%=3.75万元 2010年末 设备账面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0-5=-5,也就是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 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是 5*25%=1.25万,正好和税务局多收了你的1.25万吻合嘛。 分录是: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75万元,贷:现金或者银行存款 3.75万元 计提时:借:所得税2.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万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3.75万元 多收了你的税,税务局按理说应该以后退还给你啊。但是他很坏,还开出了条件才能确认,也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分三种情况: 一,打个比方,你2011年就破产了,自然没钱再纳税了,税务局就不确认你这资产,也就是说多收了你的1.25万税不退给你。 二,你2011年生产形势良好,当年应该纳税10万,税局就还有点良心,这1.25万多收了你的税就可以抵扣了,你只需要交8.75万就放过你了。 这时交税时:分录是: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8.75万元,贷:现金或者银行存款 8.75万元 计提时:借:所得税10万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8.75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 1.25万元 (冲销前期多交部分) 三,2011年生产一般,利润少,只需要纳税1万元,税局就说了“应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就是说,这1万的税就抵消啦,但不能退0.25万给你哦。 再用同样案例解释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案例:2010年初生产设备账面价值 10万元,企业预计设备寿命2年,税法规定预计寿命1年, 收入20万元。税率25%。 2010年 企业真实利润是 收入-成本 20-5=15万,(设备能用2年,所以年成本就是5万了) 2010年 按税法当期的应纳税利润是 收入-成本 20-10=10万 (设备1年就报废了嘛,所以成本是10万),您实际交税是2.5万元,按账面利润计算应交为3.75万元。 那么税务局就暂时少收了你 (15-10)*25%=1.25万的税。 2010年末 设备账面价值-资产的计税基础=5-0=5,也就是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 5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就是 5*25%=1.25万,正好和税务局少收了你的1.25万吻合嘛。 分录是: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万元,贷:现金或者银行存款2.5万元 计提时:借:所得税3.75万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1.25万元 少收了你的税,税局不会轻易放过你啊,所以它就说“企业对于所有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均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就是说不管你明年一分钱都不赚,都得乖乖的交上欠下的1.25万税费。 明年上交税的时候 分录是: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5万元,贷:现金或者银行存款1.25万元 计提时: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1.25万元,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5万元 (冲销前期少交部分)

  •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怎么确定呢

    你好! 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 如何识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

    是区别两者呢,还是不知道什么情况会出现这两者

  •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是??如何计算

    递延所得税资产 (Deferred Tax Asset),就是未来预计可以用来抵税的资产,递延所得税是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才会产生递延税款。 是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及适用税率计算、影响(减少)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的金额。递延所得税负债(Deferred Tax Liability)主要指: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所得税准则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所得税负债;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递延所得税负债的主要账务处理。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