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下员工解职补偿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2019-06-15 11:37 来源:网友分享
1315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于各种原因会遇到辞退员工的情况,企业支付给职工的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次性补偿支出按照新准则的会计处理与税法的纳税处理是不相同的。那么新准则下员工解职补偿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是什么呢?

新准则下员工解职补偿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一、辞退员工补偿的会计处理

  职工薪酬的内容主要有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八项。因此,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属于职工薪酬的核算范畴。

  会计处理为: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

  对于满足负债确认条件的所有辞退福利,不管是哪个部门的,借方均应当计入管理费用,不计入资产成本,这里的思路不再是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贷方是应付职工薪酬,从性质上说,这里的应付职工薪酬应当是准则中所说的预计负债,但是会计处理应该通过“应付职工薪酬”。

  实质性辞退工作在一年内完成,但补偿款项超过一年支付的辞退福利计划,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辞退福利金额,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各期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计入财务费用。

  ①确认因辞退福利产生的预计负债时

  借:管理费用

      未确认融资费用

      贷: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②各期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

  借:应付职工薪酬——辞退福利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二、辞退员工补偿的税务处理

  (一)辞退补偿的企业所得税方面。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给职工的一次性补偿金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规定,企业对已达一定工作年限、一定年龄或接近退休年龄的职工内部退养支付的一次性生活补贴,以及企业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一次性补偿支出(包括买断工龄支出)等,属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4]84号)中第二条,即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支出的,原则上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各种补偿性支出数额较大,一次性摊销对当年企业所得税收入影响较大的,可以在以后年度均匀摊销。具体摊销年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二)辞退补偿的个人所得税方面。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另外,根据国税发[1999]178号文件规定,对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其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三)关于企业减员增效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实行内部退养办法人员取得收入征税问题。

  (1)内部退养所得报酬不属于离退休工资,应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2)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后减除当月费用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再将当月工资、薪金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适用税率计征个人所得税。

  (3)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重新就业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与其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同一月份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并依法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综上所述,企业支付给职工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支出当期一次性支付的应在当期费用中列支;补偿款项超过一年支付的辞退福利计划,企业应当选择恰当的折现率,以折现后的金额计量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的辞退福利金额,该项金额与实际应支付的辞退福利之间的差额,作为未确认融资费用,在以后各期实际支付辞退福利款项时,计入财务费用。税务方面原则上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但要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个人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如超过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外的部分,要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新准则下员工解职补偿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那么员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立马离职呢?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

关于“新准则下员工解职补偿费的会计与税务处理”,上述文中做出了详细的解答,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另外关于员工可以立马辞职情况也给大家整理出来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欢迎在线咨询我们会计学堂答疑老师呦!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递延收益是什么科目
    递延收益是什么科目?通常来说,递延收益一般指的就是企业那些还没有确认的收益部分,那么在会计处理上,递延收益就是属于负债类科目来入账处理的;其实,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的递延收益在会计处理上的范围还是非常有限的.关于递延收益其他方面的会计知识,小编老师已经整理好相关的资料给大家,如果你们对此方面的内容有兴趣的,欢迎来阅读下述文章.
    2024-11-16 6
  • 出口退税有什么作用
    出口退税有什么作用?作为外贸公司在出口货物上是可以按照优惠政策享受一定的出口退税政策的.而关于外贸公司出口退税的原因,一般主要是出于四个原因的,分别是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平衡国内产品的税收负担和提高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关于出口退税好处的相关介绍资料,小编老师建议你们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对你们理解肯定有所启发的.
    2024-11-17 6
相关问题
  • 员工离职补偿金的会计与税务处理

    员工离职补偿金的会计与税务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会计报表编制和纳税实务运用规定。首先,确定补偿金的科目归属,在会计报表中分别对应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应付职工薪酬;其次,在确定离职补贴金额的同时,也要核算应纳税的所得额,并及时按要求交纳收入税;最后,需要核算离职补偿金的扣除项,如拨付离职补偿金所需扣除的残疾人护理费等。 拓展知识:在企业离职补偿金的税务处理中,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离职补偿金收入属于财务收入,需纳税,可进行相应税前扣除。另外,还需结合《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会计暂行规定》等规定对离职补偿金的成本及费用的编制及分摊进行正确统计并编制会计报表。 应用案例:比如,某企业拟拨付给员工离职补偿金,此离职补偿金应纳税收入为10万元,残疾人护理费为3万元,则税前扣除金额为3万元,税后补偿金为7万元,应纳税所得额为7万元,应交税额为1.05万元。

  • 员工离职补偿金可以在管理费用下新设科目:离职补偿金吗?用来计入离职补偿金吗

    你好,管理人员的离职补偿是可以计入这个科目核算的

  • 新租赁准则下会计科目的账务处理如何做?附账务处理案例解析

    新租赁准则下的会计科目账务处理案例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确定租赁物的采购价格,并将该价格计入“原材料及加工支出”科目;第二步,针对租赁物的运输、装卸费用,进行科目拆分:将“运输费用”计入“业务费用”科目,将“装卸费用”计入“税金及附加”科目;第三步,将“租赁租金”支付和收回的数额,按照租赁期限计入“租赁租金支出”和“租赁租金收入”科目;第四步,将企业收取的“租赁管理费”,计入“租赁管理费收入”科目,并将企业付出的“租赁管理费”,计入“租赁管理费支出”科目。 拓展知识:新租赁准则根据租赁活动的不同特性,设定了严格的会计科目管理,比如将运输费用计入业务费用,将装卸费用计入税金及附加。这样的会计科目计算精细化,有助于形成准确的租赁支出和租金收入,避免费用的混乱,提升租赁活动的运营效率。

  • 新会计准则开办费的会计处理以及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开办费税务处理,是否有详细解释的

    新准则下开办费是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新税法对于开办费的的税务处理与新会计准则一致,即企业当期一次性税前扣除

  • 咨询一下新准则下辞退员工的经济补偿金是否计入工资,经济补偿金是否还有相应的个税优惠政策

    你好 单独做账的。 不超过上年平均工资的3倍是免个税的。 超过按超过部分计算个税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