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季报本年累计金额

2019-09-10 11:34 来源:网友分享
2834
"所得税季报本年累计金额",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应该如何填列,特别是对一些尚且没有实务经验的会计人员来说填列申报表是一个难点.那么企业所得税季报本年累计金额怎么填呢?看完下文你就知道啦.

所得税季报本年累计金额

根据《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月(季)度预缴纳税申报表(A类,2018年版)>等报表的公告》的规定,自2018年7月1日起,纳税申报表取消"本期金额"列次,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时仅需填报"本年累计金额"列次,具体填报口径请按照填报说明执行.

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表怎么填写

答:一、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申报企业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的非居民纳税人在月(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使用.

二、本表表头项目:

1、"税款所属期间":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公历1月1日至所属月(季)度最后一日.

企业年度中间开业的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当月(季)开始经营之日至所属季度的最后一日,自次月(季)度起按正常情况填报.

2、"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15位).

3、"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登记证中的纳税人全称.

三、各列的填报

1、"据实预缴"的纳税人第2行-第9行:填报"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9日至最后一日;填报"累计金额"列,数据为纳税人所属年度1月1日至所属季度(或月份)最后一日的累计数.纳税人当期应补(退)所得税额为"累计金额"列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的数据.

2、"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额预缴"的纳税人第11行至14行及"按照税务机关确定的其他方法预缴"的纳税人第16行:填报表内第11行至第14行、第16行"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9日至最后一日.

四、各行的填报

本表结构分为两部分:

1、*9部分为第1行至第16行,纳税人根据自身的预缴申报方式分别填报,包括非居民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据实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2至9行;实行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11至14行;实行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16行.

2、第二部分为第17行至第22行,由实行汇总纳税的总机构在填报*9部分的基础上填报第18至20行;分支机构填报第20至22行.

五、具体项目填报说明:

1、第2行"营业收入":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收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收入填报.

2、第3行"营业成本":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成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成本(费用)填报.

3、第4行"利润总额":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其中包括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在本行填写按本期取得预售收入计算出的预计利润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比照填报.

4、第5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5、第6行"应纳所得税额":填报计算出的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第6行=第4行×第5行,且第6行≥0.

6、第7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当期实际享受的减免所得税额,包括享受减免税优惠过渡期的税收优惠、小型微利企业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及经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的其他减免税优惠.第7行≤第6行.

7、第8行"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税额,"本期金额"列不填.

8、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本次应补(退)预缴所得税额.第9行=第6行-第7行-第8行,且第9行<0时,填0,"本期金额"列不填.

9、第11行"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填报上一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不包括纳税人的境外所得.

10、第12行"本月(季)应纳所得税所得额":填报纳税人依据上一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按季预缴企业:第12行=第11行×1/4

按月预缴企业:第12行=第11行×1/12

11、第13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12、第14行"本月(季)应纳所得税额":填报计算的本月(季)应纳所得税额.第14行=第12行×第13行

13、第16行"本月(季)确定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依据税务机关认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出的本月(季)应缴纳所得税额.

14、第18行"总机构应分摊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总机构以本表*9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预缴所得税额为基数,按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计算出的本期预缴所得税额.

所得税季报本年累计金额

(1)据实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9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25%

(2)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第14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25%

(3)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6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25%

15、第19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总机构以本表*9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预缴所得税额为基数,按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计算出的本期预缴所得税额.

(1)据实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9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25%

(2)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第14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25%

(3)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6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25%

16、第20行"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总机构以本表*9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预缴所得税额为基数,按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计算出的本期预缴所得税额.

(1)据实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9行×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50%

(2)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第14行×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50%

(3)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6行×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50%

答:一、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方式申报企业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的非居民纳税人在月(季)度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使用.

二、本表表头项目:

1、"税款所属期间":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公历1月1日至所属月(季)度最后一日.

企业年度中间开业的纳税人填写的"税款所属期间"为当月(季)开始经营之日至所属季度的最后一日,自次月(季)度起按正常情况填报.

2、"纳税人识别号":填报税务机关核发的税务登记证号码(15位).

3、"纳税人名称":填报税务登记证中的纳税人全称.

三、各列的填报

1、"据实预缴"的纳税人第2行-第9行:填报"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9日至最后一日;填报"累计金额"列,数据为纳税人所属年度1月1日至所属季度(或月份)最后一日的累计数.纳税人当期应补(退)所得税额为"累计金额"列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的数据.

2、"按照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平均额预缴"的纳税人第11行至14行及"按照税务机关确定的其他方法预缴"的纳税人第16行:填报表内第11行至第14行、第16行"本期金额"列,数据为所属月(季)度*9日至最后一日.

四、各行的填报

本表结构分为两部分:

1、*9部分为第1行至第16行,纳税人根据自身的预缴申报方式分别填报,包括非居民企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实行据实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2至9行;实行按上一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11至14行;实行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纳税人填报第16行.

2、第二部分为第17行至第22行,由实行汇总纳税的总机构在填报*9部分的基础上填报第18至20行;分支机构填报第20至22行.

五、具体项目填报说明:

1、第2行"营业收入":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收入,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收入填报.

2、第3行"营业成本":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营业成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按其会计制度核算的成本(费用)填报.

3、第4行"利润总额":填报会计制度核算的利润总额,其中包括从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在本行填写按本期取得预售收入计算出的预计利润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比照填报.

4、第5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5、第6行"应纳所得税额":填报计算出的当期应纳所得税额.第6行=第4行×第5行,且第6行≥0.

6、第7行"减免所得税额":填报当期实际享受的减免所得税额,包括享受减免税优惠过渡期的税收优惠、小型微利企业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及经税务机关审批或备案的其他减免税优惠.第7行≤第6行.

7、第8行"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累计已预缴的企业所得税税额,"本期金额"列不填.

8、第9行"应补(退)所得税额":填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本次应补(退)预缴所得税额.第9行=第6行-第7行-第8行,且第9行<0时,填0,"本期金额"列不填.

9、第11行"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填报上一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本行不包括纳税人的境外所得.

10、第12行"本月(季)应纳所得税所得额":填报纳税人依据上一纳税年度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按季预缴企业:第12行=第11行×1/4

按月预缴企业:第12行=第11行×1/12

11、第13行"税率(25%)":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第四条规定的25%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

12、第14行"本月(季)应纳所得税额":填报计算的本月(季)应纳所得税额.第14行=第12行×第13行

13、第16行"本月(季)确定预缴的所得税额":填报依据税务机关认定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出的本月(季)应缴纳所得税额.

14、第18行"总机构应分摊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总机构以本表*9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预缴所得税额为基数,按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计算出的本期预缴所得税额.

(1)据实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9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25%

(2)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第14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25%

(3)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6行×总机构应分摊的预缴比例25%

15、第19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总机构以本表*9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预缴所得税额为基数,按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计算出的本期预缴所得税额.

(1)据实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9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25%

(2)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第14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25%

(3)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6行×中央财政集中分配税款的预缴比例25%

16、第20行"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总机构以本表*9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预缴所得税额为基数,按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计算出的本期预缴所得税额.

(1)据实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9行×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50%

(2)按上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额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第14行×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50%

(3)经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预缴的汇总纳税企业总机构:

第16行×分支机构分摊的预缴比例50%

(分支机构本行填报总机构申报的第20行"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

17、第21行"分配比例":填报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依据《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分配表》中确定的分配比例.

18、第22行"分配的所得税额":填报汇总纳税分支机构依据当期总机构申报表中第20行"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本表第21行"分配比例"的数额.(分支机构本行填报总机构申报的第20行"分支机构分摊的所得税额")

阅读完上文我们得知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取消"本期金额"列次,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时仅需填报"本年累计金额"列次.单文还给大家介绍了企业所得税季度申报表的填写事项.这些你都学会了吗?更多会计实务知识,欢迎关注会计学堂.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物业费什么科目
    物业费什么科目?通常来,针对物业费用的账务处理科目的设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的,如果是物业公司,那么物业费用则是可以设置主营业务收入的科目核算的;如果是非物业公司,那么则是需要按照其他业务收入的科目核算;关于物业费用账务处理科目的知识,小编老师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文章,说不定对你们理解物业账务处理知识有所启发的。
    2025-01-10 20
  • 报税需要注意什么
    报税需要注意什么?关于企业会计人员保税的操作注意事项有很多的,小编老师认为大家应当是需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学习报税的会计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报税的实操经验的;在企业报税过程中,会计人员则是需要注意是否有完整的纳税制度、是否有相关的纳税资料、是否有按时按量申报等等;小编老师将会在下述文章中对此报税注意事项进行介绍,大家都是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学习。
    2025-01-14 11
  • 日用品计入什么科目
    日用品计入什么科目?日用品在企业会计处理上的科目设置,小编老师认为应当是根据企业采购日用品的用途来选择对应的会计科目做账的,常用的会计科目则是会涉及到福利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等等;比如说管理部门采购的日用品,那么费用则是可以选择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来做账的;更多关于日用品入账科目的相关会计知识,大家都是可以来阅读下述我脑子,对你们理解学习肯定有所启发。
    2025-01-17 7
  • 契税计入什么科目
    契税计入什么科目?根据相关的税法规定,所谓的契税说的就是不动产产权发生变更时征收的一种税,这个税包含土地使用权转移的情形;在会计处理上,对于企业的契税同样是需要可以通过应交税费的科目来记录的,但是关于借方的科目则是需要根据契税产生的情况来定的,比如说无形资产、开发成本或者固定资产相关的科目,关于这个契税入账科目的知识,小编老师已经整理好给大家,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试试。
    2025-01-20 3
圈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