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息贷款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2020-05-07 12:28 来源:网友分享
5947
一个国家要长期稳定就少不了经济的稳定,一般国家都会有自己的经济调控手段,我国调控经济主要采用两大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那贴息贷款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接下来小编就这个问题和大家进一步说明下,希望能帮助大家解答相关疑问.

贴息贷款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要了解贷款贴息,就要先理解贴息贷款.贴息贷款是指借款人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利息由政府有关机构或民间组织全额或部分负担,借款人只需要按照协议归还本金或少部分的利息.这种方式实质上就是政府或民间组织对借款人的鼓励或支持.

如果贴息部分由国家来承担的话,可属于财政政策.如果由民间组织来负担的话,则属于货币政策.

在我们国家,国家为扶持某行业的发展,进行贷款贴息,因此一般情况下,贷款贴息属于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简介

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量来调节经济.而财政政策主要是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水平.简单的来说,与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都属于货币政策,而财政收入和支出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想了解贴息贷款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可以从这些方面看出来,一般贴息贷款属于财政政策,由国家财政规划.财政政策是国家制定的,需要全国人大通过,而货币政策是央行制定的.

贴息贷款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国家常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哪些

货币政策目标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采取的货币政策希望达到的最终目的.

包括: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利率稳定、汇率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尽管央行不能直接带来这些目的,却能针对它可以影响的知变量制定不同的道政策.货币政策的诸多目标之间常常有冲突,政策可以达到一个目标,但却也使另一个目标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在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在实际中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单一目标,以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的基本目标;另一种是双重目标,即稳定货币和发专展经济兼顾.

从各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中来看,无论是单一目标、双重目标或多重目标,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当时所面临的最突出的基本矛盾.但货币政策要保持足够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目标不能偏颇和多变属.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表现形式与区别

一、区别

(一)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二)分类不同: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政策主要是:

1、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

2、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

4、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三)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卷、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四)手段不同: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出等手段.货币政策的工具有错款准备金率,利率,控制贷款规模,汇率调整等手段(五)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

二、 联系

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贴息贷款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会计学堂小编告诉大家,这个要分情况来讨论,如果贴息部分由国家来承担的话,可属于财政政策.如果由民间组织来负担的话,则属于货币政策.一般情况下,贷款贴息属于财政政策.有需要的小伙伴不妨认真阅读并牢记,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得心应手的运用.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公司什么时候需要审计
    公司什么时候需要审计?虽然很多学员们没有认真的学习过审计方面的知识,但是应该都知道审计代表着什么,根据小编老师多年的会计经验,并非所有的公司都是需要审计的,只有一些特定情况发生了,公司才会通过审计的方式来查出问题.今天,小编老师将通过四种情况来阐述公司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聘请审计来工作的,希望下述文章内容对你们理解有所启发的.
    2024-11-06 15
  • 发票为什么需要认证
    发票为什么需要认证?关于企业发票的认证问题,一般来说就是对于企业增值税发票认证的,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的增值税发票认证之后是可以申请抵扣的,除此之外,企业增值税发票认证还可以确认企业当期纳税金额、能够对企业的会计存货和成本处理可以监督,最后就是做企业更好的管理到期日期的.关于企业发票认证的相关介绍资料,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文章.
    2024-11-09 13
  • 非贴现指标是什么
    非贴现指标是什么?按照小编老师多年财务做账的经验,大家想要知道的非贴现指标其实就是企业财务中一种财务分析的术语,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在做财务分析的时候,暂时不考虑到现金流贴现的影响.这种财务分析需要会计人员基于企业的账面价值来分析的,关于非贴现指标定义的介绍知识,小编老师已经整理好资料给大家,如果你们对此内容有兴趣的话,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文章.
    2024-11-15 7
  • 在哪里进行继续教育
    在哪里进行继续教育?根据相关税法规定,作为取得会计证书的会计从事人员,需要定期到指定的地方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学习完成取得对应分数之后可以完成当期的学习认为;当然,有些情况下会计从事者可以享受免考年度的继续教育的学习.学员们如果是想要查询在哪里可以报名继续教育学习,小编老师建议大家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说不定对你们理解有所启发的.
    2024-11-18 5
相关问题
  • ​贴息贷款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贴息贷款是一种融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金融机构可以向国家颁发低利率的贷款,用于财政政策实施和货币政策执行。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国家实现预期目标,并通过放款条件调节市场,从而为企业提供资金投入,促进经济发展。

  • 疫情过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宽松的还是紧缩的,具体实施内容

    这个的话 是都要宽松的哦 疫情的话 导致各方面经济停滞 经济指标下滑 通过宽松的政策 来刺激经济 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哦

  • 合肥市贷款贴息最新政策

    各区、开发区经信部门: 按照《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合政办〔2019〕16号)精神,根据《关于印发<2019年合肥市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操作规程>的通知》(合经信综合﹝2019﹞185号)规定,拟于近期开展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项目申报受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条款及材料要求 政策条款:小微工业企业贷款贴息及担保费补贴。 申报条件:对市政府推介的,且2018年财政贡献总额比2017年增长6%(含6%)优质小微工业企业(企业财政贡献总额采用纳税入库数据,可以包含符合政策规定的税收减免、先征后返部分,不包含即征即退和异地纳税部分。) 申报材料: 《1》、“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项目资金申请书(附表1); 《2》、申请报告(书面承诺同意查询验证企业纳税、社会保险缴纳、银行贷款和法定代表人信息等相关内容); 《3》、“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项目资金申请表(附表2); 《4》、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5》、企业已发生贷款的“借款凭证”汇总表(按银行贷款合同编号汇总)(附表3); 《6》、银行贷款利息支出明细表(附表4),附企业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贷款合同、借款凭证、银行借款利息结算凭证复印件(每一笔贷款分别按贷款合同、借款凭证或贷款进账单、借款利息结算凭证的顺序装订); 《7》、企业新发生贷款的担保凭证汇总表(含国开发展基金项目担保费)(附表5),按担保合同编号汇总,附企业与担保机构签订的担保合同、担保费用结算凭证复印件(每一笔贷款担保分别按担保合同、担保费用转账凭证、担保费发票的顺序装订); 《8》、企业2018年度累计及上年同期完税证明汇总表(附表6)及完税确认证明表(附表7)或税收完税证明,并经税务部门核实盖税务部门章; 《9》、“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项目资金汇总表(附表8); 《10》、“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项目申报诚实守信承诺书(附件9)。 二、企业申报方式 项目实行网上申报,提交材料方式。 (一)、网上申报 企业申报主体首先登录合肥市产业政策管理信息系统(http://61.133.142.83/hfczxm/public/cyzcw/login),并录入真实完整信息,完成注册;及时在网上提交真实、完整的申报材料。 申报时间:2019年6月1日­—6月15日。 上传材料:申报材料要求第2、第4项及附表1—8、附件9。 (二)、提交材料 1、关注网上部门初审意见,及时完善申报材料。 2、初审合格企业按照经信部门要求提交报送纸质材料。 三、申报要求 各区、开发区经信部门组织企业网上申报,并将初审合格的在线提交市经信局。各区、开发区经信部门对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附件10),初审合格企业情况汇总表(附件11)及一份企业申报纸质材料于2019年6月25日前行文上报市经信局。 政策咨询电话:63537874,63537875。

  • 二零二零年我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同学你好,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还问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   确定了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相应调整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增长调控目标的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 学员:老师海南自贸港跟咱财务有啥利好政策吗?老师:海南自贸港政策对财务有很多利好,比如:1. 免税政策:海南自贸港实施免税政策,可以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2. 减税政策:海南自贸港实施减税政策,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负。3. 财政补贴:海南自贸港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可以帮助企业节约财务成本。4. 贷款优惠:海南自贸港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财务资源。政策这么好要求是啥?

    注册海南普通公司需要提供以下这些资料,其它金融公司则需要更多的材料 自然人股东/深圳本地企业股东; 企业基本信息(名称、注册资金、经营范围、董监高、股东及出资比例); 全体股东、法定代表人、董事、经理、监事的数字证书/银行U盾;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监事/经理身份证明复印件;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