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征额是什么?

2023-01-30 03:18 来源:网友分享
876
政府减免税款免征额以及政策性减税的方式,以减轻家庭的税款负担,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并提升经济增长。

免征额是什么?

免征额是指在规定的范围内,政府减免的免税额度,即在缴纳国家税款时,纳税人可以减去的某些税费,尤其是对于对于那些经济不宽裕的家庭,政府会额外减免给予税款减免,使其经济状况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免征额主要是为了减轻民众纳税负担,政府在免征额中规定,一定范围内,家庭可以从税款中减去一定数额,以减轻人们的税款负担。

拓展知识:另外,政府还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方式,除了免征额的形式之外,政府会采取政策性减税的方式,来减少一定范围内的民众的税款负担。例如,政府减免某一种税款的税率,补贴居民生活成本,降低一些社会责任税等方式,来减轻民众纳税负担,进而提升经济增长。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存货为什么是负数
    存货为什么是负数?在很多情况下,企业的存货都是需要定期进行盘点的,那么企业的存货在盘点过程中就会出现三种情况,分别是正数、平数和正数;当企业存货出现负数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几种原因导致的,比如说企业外购的货物入库,但是没有发票到账;企业盘点的过程中出现盘盈的情况以及调整利润导致存货记录出现差错的;更多关于存货负数的相关介绍资料欢迎你们来阅读下述文章试试。
    2025-02-13 11
  • 为什么可以出口退税
    为什么可以出口退税?按照相关政策的解读,出口退税的政策一般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增加出口,提高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而对于出口退税的要求必须满足一定条件,这个出口退税满足条件知识,小编老师已经整理好相关资料给大家,如果你们想要学习这方面的财务知识,都是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对你们理解肯定都是有所帮助的。
    2025-02-20 3
相关问题
  • 免税和免征额的区别是什么?

    免税是整个税金不需要缴纳,免征额是计算税额的时候,计税基础是少了免征额

  • 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是什么

    起征点是不达点不征税,达到点全额征税.而免征额是对一定的销售额免征.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起征点制度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制度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 起征点和免征额的区别是什么

    你好,举个例子可能就明白了 比如免征额是5000元 当收入为4900元的时候,起征点和免征额都不需要纳税 当收入为5100元的时候,起征点按5100元 计算纳税,而免征额按100元计算纳税  

  • 请理解什么是减税、免税、起征点、免征额?请详细!

    你好!减税(又称税收减征),是按照税收法律、法规减除纳税义务人一部分应纳税款。 减税 它是对某些纳税人、征税对象进行扶持、鼓励或照顾,以减轻其税收负担的一种特殊规定。   例如:按照财税字[2000]26号文件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对生产销售达到低污染排放极限的小轿车、越野车和小客车,按法定税率减征30%的消费税。按照(86)财税字第82号文件规定,对冶金独立矿山铁矿石减按规定税额标准的40%征收资源税。税率比例减征法的计算公式为:减征税额=法定税率×减征比例×计税依据 降低税率法 降低税率法即采用降低法定税率或税额标准的方法来减少纳税人的应纳税额。   与免税一样,它也是税收的严肃性与灵活性结合制定的政策措施,是普遍采取的税收优惠方式。由于减税与免税在税法中经常结合使用,人们习惯上统称为减免税。减税一般分为法定减税、特定减税和临时减税。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扣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都不予征税;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起征点制度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免征额制度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 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中所说附加减除费用,是指每月在减除3500元费用的基础上,再减除1300元的标准。 该条例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一)起征点   起征点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起点,即开始征税的最低收入数额界限。规定起征点是为了免除收入较少的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缩小征税面,贯彻税收负担合理的税收政策。   起征点的主要特点是:当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时,不用征税;当课税对象达到起征点时,对课税对象全额征税。   起征点在增值税和营业税中的应用比较多,主要是针对增值税和营业税中的个人。如,增值税中规定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在2000元~5000元;提供应税劳务的为月劳务收入额在1500元~3000元。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可以在幅度中选择具体的数额。   (二)免征额   免征额又称“费用扣除额”,是在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中预先确定的免于征税的数额,即在确定计税依据时,允许从全部收入中扣除的费用限额。规定免征额是为了照顾纳税人的生活、教育等的最低需要。   免征额的主要特点是:当课税对象低于免征额时,不用征税;当课税对象高于免征额时,则从课税对象总额中减去免征额后,对余额部分征税。   免征额在个人所得税中的应用比较多,如工资、薪金所得的免征额为3500元;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或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免征额为定额800元或定率为收入的20%等。   (三)起征点和免征额的比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   1.两者的相同点   (1)二者均属于减免税范围。   (2)一般都是针对于个人。   (3)当课税对象的额度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二者都不予以征税。   (4)二者都是针对课税对象而言,而不是针对税额而言的,如关税中一票的关税税额在50元以下的免征关税,此处的50元不是免征额。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2.两者的不同点   (1)当课税对象的额度大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采用起征点制度的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采用免征额制度的仅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2)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照顾的是低收入者,后者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例】假设有甲、乙、丙3人,其当月的收入分别是999元、1000元和1001元。   假设现在规定1000元为征税的起征点,并规定税率为10%。   那么,这3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的纳税情况应该是:   甲的收入因为没有达到起征点而不纳税;   乙的收入正好达到起征点,应该全额计税,应纳税额=1000×10%=100(元)   丙的收入已经超过起征点,也应该全额计税,应纳税额=1001×10%=100.1(元)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规定1000元为免征额,税率依然为10%。   这时,3人的纳税情况应该是:   甲的收入均在免征额之内而不纳税;   乙的收入正好属于免征额的部分,也不需要纳税;   丙的收入比免征额的数额要多,则需要纳税,但应该是收入中扣除免征额部分的余额部分纳税,应纳税额=(1001-1000)×10%=0.1(元)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同样的数额规定为起征点和规定为免征额,对那些收入在规定数额以下的人来说,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差别,但对于收入超过规定数额的纳税人而言,其影响就截然不同了。乙和丙在两种不同规定的情况下,所纳的税额均相差100元。

  • 不得免征抵减额与不得免征抵扣税额有什么区别

    你好,不得免征抵扣额是对收入(营业额)说的,不得免征抵扣税额是对税额说的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