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后果的定义是什么

2023-06-15 12:05 来源:网友分享
1364
经济后果是指行为或事件所引发的经济影响,涉及经济财政、金融、供给和需求、价格、汇率以及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经济政策应考虑经济后果,减轻经济负担,促进经济发展。政府、企业、消费者都应对经济后果有清晰的认识,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经济后果的定义是什么

经济后果是指一个行为或事件所引起的对经济利益的影响。经济后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需要涉及到经济财政、金融、供给和需求、价格、汇率以及社会秩序等多方面的考虑。一般而言,经济后果包括对经济利益的影响,能够让我们研究一个行为或事件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以及可能会出现的相应的经济后果。

比如,如果政府提高税率,可能会对国内的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消费者可能会减少消费,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上涨,降低了经济增长的效率,从而导致经济出现不稳定的状态。因此,政府在设计税收政策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而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利用税收政策来改善经济结构,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可以在税收政策中设计出一定的减免政策,减少企业及个人的税收负担,从而激励他们投资和发展,将带来积极的经济后果,比如加快创新的步伐,提高产品的市场营销,改善宏观经济环境等。

总之,经济后果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对政府、企业、消费者以及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制定和实施任何行为或政策之前,都必须考全面地考虑其可能产生的经济后果,以便更好地利用经济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预收在借方表示什么
    预收在借方表示什么?通常来说,预收账款则是属于企业按照协议约定提前收到的账款,这个账款的属性在会计上应收是按照负债类资产来定性的,因为预收的账款还没有提供对应的商品或者服务来偿还的。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规定,预收账款记录在科目的借方则是代表减少的意思,因此关于企业预收账款出现在科目借方代表的意思,小编老师建议你们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对你们理解肯定都是有所启发的。
    2025-01-23 13
相关问题
  • 经济法的无效行为定义是什么?

    http://www.66law.cn/topic2010/wxmsxwdzl/21276.shtml 看看这里对你有帮助

  • 什么是经济观后果?

    您好 经济后果观指的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各方的利益。

  • 什么是经济后果观?

    经济后果观是指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损害其他相关各方的利益。这种思想认为,会计报告不仅仅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而且还会对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因此,会计报告的选择和使用应当谨慎,避免对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经济后果观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会计准则制定: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经济后果观认为,会计准则的选择和使用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因此,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应当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方案,并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以确保最终的会计准则能够对企业和整个经济产生最大的正面影响。 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后果观认为,企业应当谨慎选择会计政策,以确保会计报告能够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企业也应当避免过度追求利益而选择不稳健的会计政策,以免对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误导,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会计信息披露:经济后果观认为,企业应当充分披露会计信息,以便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企业也应当避免隐瞒或虚假披露会计信息,以免对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经济造成不良影响。

  • 老师,现在的《经济法》上,为什么只有逃税的定义,没有偷税的定义了?

    你好 因为政策有修改 今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刑法(第7次修改),其中对第201条的偷税罪进行了修改,并增补了新规定。这对审计机关在查处被审计单位税收方面的违纪违法问题时的审计定性的影响重大,有的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的准确性。笔者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供审计同仁借鉴:   一、新刑法对“偷税罪”的新表述   对比新旧法律条文的修改(新旧刑法对偷税罪的规定附后),可以看出:   1、摒弃了偷税概念。从通常含义上说,“偷”是指将属于别人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在税收问题上,应缴税款原本属于纳税人的合法财产,之所以发生偷逃税行为,是因为纳税人没有依法履行缴纳税款的义务,因此,偷税同为与平常概念中的盗窃行为不同,新刑法采用了“逃避缴纳税款”的表述,从中可以看出立法者对“偷税”概念的认识已出现变化。   从本质上讲,税收是国家凭借强制力对纳税人的财产进行的无偿占有;从税收契约论的角度来讲,税收是纳税人换取政府公共服务而提供的对价。从这个意义上说,逃避缴纳税款是纳税人违背一种给付义务。改变罪名的提法,更加符合一般的法理和常识,更加人性化,体现了我国立法的进步。   2、设立了逃税罪名。将罪名由“偷税罪”改为“逃税罪”,用“逃避缴纳税款”取代“偷税”,并将“逃避缴纳税款”的行为规定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此概括性描述显然比旧的规定更宽泛,更具有“口袋”性质,将更有利于对犯罪行为的认定。尤其是“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这一规定的变化,表明了立法者对于经济犯罪更多倾向于从行为的危害结果角度进行考量,对积极主动挽回国家损失的行为,可依法予以宽大处理。较好地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比较符合当前提倡的“社会和谐”。   3、对逃税的手段采用概括性的表述。即:“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以适应实践中逃避缴纳税款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   4、对构成“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具体数额标准没再作规定。以“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取代了“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10万元以上”,修改了定罪量刑的具体数额标准,尊重了纳税人类型、规模、情形等特点,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原则。这既强化了对纳税人合法权利的依法保护,也突出了对涉税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对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有力推进依法治税进程,深化和谐征纳关系,促进纳税人自愿遵从意识的不断增强。   5、增加了逃税罪的初犯规定了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特别条款。这是对偷税罪的最重大修改。对逃避缴纳税款达到规定的数额、比例,已经构成犯罪的初犯,满足以下3个条件可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一是在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二是缴纳滞纳金;三是已受到税务机关行政处罚。“已受行政处罚的”不单是指逃税人已经收到了税务机关的行政处罚(主要是行政罚款)决定书,是否已积极缴纳了罚款,是判断逃税人有无悔改之意的重要判断标准。   6、对达到逃税罪的数额、比例标准不免除刑事责任的情形作了列举。即“5年内曾因逃避缴纳税款受到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处罚的除外”,体现了对有逃税行为屡教不改的人从严处理的立法思想。因逃避缴纳税款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以上行政处罚的人又逃税的,还必须符合第一款规定的数额、比例标准,才能追究刑事责任。   7、对有关犯罪行为列举性条款变为概括式规定。新刑法将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及单位都不予细分,全部列入了犯罪主体之列,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扩大了“偷税罪”的犯罪主体。因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放松了对“偷税”的界定。同时,对有关犯罪行为由列举性条款变为概括式规定,比现行规定更宽泛,更具有“口袋”的性质,进一步规避了法律盲区,减少了企业钻空子的可能。   8、明确了偷税罪修改以后的溯及力问题。根据刑法总则第12条规定,对之前发生的行为适用不溯及既往和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即对新刑法颁布前的偷税犯罪行为还应当追究,但在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看行为人是否符合新刑法规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3个条件,对于符合条件的可不追究刑事责任,否则应追究;二是看行为人逃避缴纳税款的数额是否达到“数额较大”的数额标准和规定的比例。具体讲,就是凡未移送的以及以后查处的涉税案件,只要符合新刑法相关要件的,不需要移送公安机关;税务机关按规定应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的案件,应当在所有行政救济期限全部结束后执行移送。此外,涉税条款中“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其“5年内”是指从2009年2月28日起往前计算。   二、对审计的启示:   1、审计定性上不应再出现偷税概念。新刑法采用了“逃避缴纳税款”的表述,摒弃了“偷税”概念。我们在查处被审计单位有“偷漏税款”行为时,在审计定性时也应该使用新刑法中的定义。   2、审计处理上应给被审计单位改错的机会。新刑法给予了纳税人在最大程度上的“更人性化的保护”,并得到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这可以看出国家的法律充分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了考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不仅对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更有利于保障国家税收。对审计的启示是:处罚不是目的,保证其遵守财经法规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审计更应该给被审计单位改正错误的机会;同时,审计查出应交未缴税款的,凡被审计单位按照规定补缴了应纳税款和滞纳金,还已接受行政处罚的,审计机关不应再移交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2、审计处罚上应实行宽严相济的政策。新刑法规定,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补缴税款免于刑事处罚,新刑法还规定,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以上行政处罚的仍然要追究刑事责任。这就较好地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体现了我国立法的进步。对审计处罚来说,也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视其生产经营和资金状况,做出恰当的审计处理,不能因为缴纳违纪资金而使企业停产,出现本末倒置的局面。   附:新旧刑法对偷税罪的规定:   原刑法第201条第1款对偷税罪的构成要件和刑罚规定是:“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不满30%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   新刑法201条修改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30%以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5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http://www.he-n-tax.gov.cn/hbgsww/zcfg/fgk/200905/t20090508_209663.htm超详细的

  • 净现值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净现值的经济含义是一个投资项目,其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与原始投资额现值之间的差额称为净现值。 净现值的计算公式: 净现值(NPV)=未来现金净流量现值-原始投资额现值 净现值为负数,即表明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小于预定的折现率,方案不可行。但并不表明该方案一定为亏损项目或投资报酬率小于0。 优点: 适用性强,能基本满足项目年限相同的互斥投资方案的决策; 能灵活地考虑投资风险(贴现率中包含投资风险报酬率要求)。 缺点: 贴现率不易确定; 绝对数指标,不适用于独立投资方案的比较决策; 不能对寿命期不同的互斥投资方案进行直接决策。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