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拨款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
差额拨款,是指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自主收入不能覆盖支出的部分,由财政部门予以补助的拨款方式。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自主收入来支付部分支出,财政部门只补助其收支差额。这种方式鼓励事业单位提高自主收入,减轻财政负担。但是,由于财政补助的金额与事业单位的自主收入成反比,可能会导致事业单位对提高自主收入的积极性不高。
全额拨款,是指事业单位的全部支出都由财政部门予以拨款,事业单位无需通过自主收入来支付支出。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避免因自主收入不足而影响服务质量。但是,由于事业单位无需承担经济风险,可能会导致其对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的积极性不高。
总的来说,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差额拨款适用于自主收入较高,能够承担一部分经济风险的事业单位;全额拨款适用于自主收入较低,需要财政部门全力支持的事业单位。
拓展知识: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拨款方式还包括项目拨款。项目拨款是指财政部门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项目或任务,按照预算拨款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监控和控制事业单位的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项目的确定和执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会导致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不够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