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留抵税额怎么在进项转出

2019-03-09 21:40 来源:网友分享
9908
进项税额指的是企业购进货物或者是劳务可以抵扣销项税的税额,进项税额如果是上期留抵的进项税,那么在会计期末的时候是可以转出的,转出之后的进项税可以在本期进行抵扣。那么上期留抵税额怎么在进项转出呢?

上期留抵税额怎么在进项转出

答:1、结转进项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结转销项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3、结转应缴纳增值税(即进、销差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4、实际交纳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故:本期应交增值税一般公式

一般纳税人应纳税额 = 当期销项税 - 当期进项税

进项税留抵

本月进项有留抵,账务不必作多交增值税处理,仅是账务的处理的话.则不用处理进项税。

留抵税金是累计的,可以用以后月份的销项税额进行抵扣,没有时间的限制。

已认证的进项税没发生销项税,是可以留抵到下个月用销项税减去前一个月的进项税合计。

上期留抵税额怎么在进项转出

进项税额转出注意这5种情况

一、有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过期要报废,是否需要做进项税额的转出?

下列项目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一)用于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劳务、服务、无形资产和不动产;(二)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以及相关的劳务和交通运输服务;(三)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不包括固定资产)、劳务和交通运输服务;(四)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项目。因此,纳税人购进货物如用于上述不允许抵扣的范围需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反之,则无须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

二、纳税人善意取得的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税额是否需要转出?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问题的通知》规定,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指购货方与销售方存在真实交易,且购货方不知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以非法手段获得的。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能重新取得合法、有效的专用发票,准许其抵扣进项税款;如不能重新取得合法、有效的专用发票,不准其抵扣进项税款或追缴其已抵扣的进项税款。

三、用于集体福利已经抵扣的进项税额该怎么处理?

纳税人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不含固定资产)、劳务、服务,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消费的,应当将已经抵扣的进项税额从当期进项税额中转出;无法确定该进项税额的,按照当期实际成本计算应转出的进项税额。

四、购买方取得专用发票已用于申报抵扣的,发票冲红进项税额怎么处理?

购买方取得专用发票已用于申报抵扣的,购买方可在增值税发票管理新系统(以下简称“新系统”)中填开并上传《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表》(以下简称《信息表》,详见附件),在填开《信息表》时不填写相对应的蓝字专用发票信息,应暂依《信息表》所列增值税税额从当期进项税额中转出,待取得销售方开具的红字专用发票后,与《信息表》一并作为记账凭证。

五、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不含固定资产)、劳务、服务发生不得抵扣的情形,进项税转出如何处理?

对于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不含固定资产)、劳务、服务,发生不得抵扣情形(简易计税方法计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除外)的,应当将该进项税额从当期进项税额中扣减;无法确定该进项税额的,按照当期实际成本计算应扣减的进项税额。

本文详细见介绍了上期留抵税额怎么在进项转出如何处理,也介绍了进项税额转出注意这5种情况。作为一名企业的会计人员,一定要明白进项税额转出之后是可以在下期留抵的。如果你认真阅读了本文内容,还是不挑明白,那么建议咨询一下会计学堂在线老师。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相关文章
  • 招待费属于什么费用
    招待费属于什么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企业的招待费用也是属于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支出费用,在会计实务中,针对企业招待费用的入账科目处理则是需要根据招待费用的具体使用用途和性质来定的,比如说用于业务招待使用的,可以选择通过业务招待费用科目核算;关于招待费用的其他介绍资料已经整理好给你们,也希望你们都可以来阅读下述文章进行学习。
    2025-02-15 5
  • 为什么要确认收入
    为什么要确认收入?在企业经营业务中,很多会计学员对于收入的确定标准不是很清楚的;其实,根据小编老师多年的经验,企业在确定收入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照合同履约义务之后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的时候;而对于客户取得商品控制权或者取得服务结束的时候,就是可以确认收入的;关于企业确认收入的相关介绍资料都在下述文章中,有兴趣的学员们不妨来阅读下述文章,对你们理解肯定有所帮助的。
    2025-02-17 3
相关问题
圈子
热门帖子
  • 会计交流群
  • 会计考证交流群
  • 会计问题解答群
会计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