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心意

meizi老师

职称中级会计师

2020-03-19 13:22

你好  不合理。 在职的员工的话  社保单位和个人部分应该不变的;  至于超休息的  可以按事假或者请假来扣除。 这个是可以适当根据公司制度来的

小英 追问

2020-03-19 13:34

遇到这种问题,我们作为员工应该如何去解决呢

meizi老师 解答

2020-03-19 13:39

你好   你可以大家向老板反馈   派出代表跟老板说 。看老板怎么说。 如果你们有公司制度的话  就按公司制度来处理

小英 追问

2020-03-19 13:44

老板的回复就是你休息了就算我该交社保,但是你没有为公司服务我就有权利扣

meizi老师 解答

2020-03-19 13:46

你好 实际上只要员工的劳动合同没有和所在的工作单位解除的话,那么所在的工作单位都是有责任和义务来给员工购买社保的,所以说这个放假期间的社保由所在的工作单位来承担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从主观意识上来讲,是单位给员工放假,而不是员工请假来获取自己的一个休假,所以说单位是没有任何责任,来推脱缴纳社保费用的。说按比例来扣除的 。这个是不合理。 但是具体规定倒是没有看到。

小英 追问

2020-03-19 13:48

嗯,所以现在搞得很乱

meizi老师 解答

2020-03-19 13:51

你好   这个就是不好说 。如果你们要继续上班 就默认处理方式 。如果因为社保的话 你可以咨询相关专门的劳动部门了解

小英 追问

2020-03-19 13:56

老师,这个表我该按哪个金额给他转过去,我发现这个月社保是不是少了哟,我发的是医保的哈

meizi老师 解答

2020-03-19 14:00

你好是的 2-6月是免单位部分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 个人社保和医疗生育不免的  按原来的金额缴纳

上传图片  
相关问题讨论
你好 不合理。 在职的员工的话 社保单位和个人部分应该不变的; 至于超休息的 可以按事假或者请假来扣除。 这个是可以适当根据公司制度来的
2020-03-19 13:22:48
你好,理论上是按照上年工资为基数,实际操作都是按照社保公布的最低基数缴纳的
2018-09-19 20:25:11
您好,这最好问下你们当地的具体的缴费比例,个人承担的社保是根据社保基数*具体比例的,我们这里个人承担的比例合计是10.5%
2019-07-18 12:33:09
您好 交社保可以按照最低基数 也可以根据工资缴纳
2019-12-03 09:07:55
同学你好 多计提了就红冲 少计提了就补计提
2021-08-26 14:14:48
还没有符合您的答案?立即在线咨询老师 免费咨询老师
精选问题
  • 政府单位代收村集体项目财政拨款,支付时借:其他应

    同学,你好 计入其他应付款,是可以的

  • 老师 我们单位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 :2024年6

    你最后在做无形资产,先放在研发支出中归集

  • 电站会设及哪些税种呢?

    您好,一般是增值税,附加税,企业所得税,个税

  • 小规模纳税人接到税局通知说21年4-5月份取得的个

    你好,你填在这个里面是可以,但是不能够扣除啊。

  •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是怎么样,

    你好,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会计与税务处理及政策梳理 一、会计处理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分为两类:补偿已发生费用和补偿未来费用,具体处理方式如下: 1. 补偿已发生费用 总额法:直接计入“其他收益”(与日常活动相关)或“营业外收入”(与日常活动无关)。 例如:收到补助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 净额法:直接冲减相关成本费用。例如,冲减“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 2. 补偿未来费用 收到补助时:确认为“递延收益”。 例如: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递延收益”​。 实际发生费用时: 总额法:按比例转入“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 净额法:冲减实际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如“营业成本”“研发支出”等)​。 二、税务处理 税务处理的核心在于判断政府补助是否属于不征税收入,需满足以下条件(参考财税)​ 151号、财税)​ 87号): 1. 不征税收入的条件: 资金拨付文件明确专项用途; 政府部门有专门管理办法或要求; 企业单独核算该资金及支出​。 税务处理:收到时不纳税,但相关支出形成的费用/资产折旧不得税前扣除​。 2. 应税收入的情形: 若不符合不征税条件,需在收到时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例如:收到1000万元补助未满足专项用途条件,需缴纳25%企业所得税(250万元)​。 3. 收入确认时点(国家税务总局2021年第17号公告): 会计上分期确认收入的,税务处理可选择在“实际发生支出时”或“收到补助当年”确认收入​。 三、相关政策依据 1. 会计政策: 《企业会计准则》:递延收益的分摊原则​。 2. 税务政策: 财税)​ 151号:明确财政性资金一般需计入收入总额; 财税)​ 87号:专项用途财政性资金可作为不征税收入; 国家税务总局2021年第17号公告:规范收入确认时点​​。

举报
取消
确定
请完成实名认证

应网络实名制要求,完成实名认证后才可以发表文章视频等内容,以保护账号安全。 (点击去认证)

取消
确定
加载中...